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出现在北京“九三” 阅兵现场,外界的目光除了聚焦外交信号,更忍不住追问:这场特殊的亮相,会不会成为中朝经济合作的 “加速键”?
答案其实藏在“口岸 — 园区 — 产业链” 这七个字里。未来 1-3 年,这将是中朝经济合作的核心主轴 —— 通关、能源、农业等领域要提速,罗先、黄金坪 — 威化岛两大平台要发力,就连跨境电商都已经找到清晰的落地路径。这场合作不再是 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要从 “浅合作” 走向 “深绑定”,给半岛经济注入真活力。
先搞懂:“口岸 — 园区 — 产业链” 这根轴,到底怎么转?
要理解中朝合作的逻辑,其实很简单:口岸是“大门”,园区是 “车间”,产业链是 “纽带”。
没有通畅的口岸,货物就像堵在门口的访客,出不去也进不来;没有集中的园区,产业落地就是一盘散沙;没有完整的产业链,合作只能停留在“你买我卖” 的简单交易。三者环环相扣,才是合作能 “落地生金” 的关键。
先看“大门” 怎么开 —— 通关和支付要先破局。
目前明确要从两条通道发力:“丹东 — 新义州” 和 “珲春 — 罗先”。前者是中朝最繁忙的边境通道,后者紧挨着朝鲜罗先经济特区。接下来不只是 “扩口岸、快通关”,更要搭起跨境清算体系 —— 过去企业头疼的 “换汇难、结算慢”,以后会慢慢解决,相当于给所有合作扫清了 “资金障碍”。
再看“车间” 怎么建 —— 园区是核心载体。
罗先园区主打先进制造和物流,以后说不定能看到中朝企业一起组装汽车、生产电子零部件;黄金坪— 威化岛则瞄准信息、文创、服装和现代农业,比如朝方的农产品,用中方技术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,再通过口岸卖到中国市场。当“中朝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委员会” 开始推动基建、输电协议落地之时,园区很快就能 “开干”。
最后看“地基” 怎么打 —— 能源和基建要跟上。
罗先的输电项目一旦落地,当地工厂、园区就再也不用愁“用电荒”;港口和物流体系升级后,朝鲜的矿产、农产品能更快运到中国,中国的机械、小家电也能更方便地进入朝鲜。就连老百姓的生活都会受影响:中方的种业、农技会落地农业示范项目,帮朝鲜提高粮食产量;农产品加工体系完善了,朝鲜民众也能吃到更多样的加工食品。
最惊喜的机会:跨境电商玩出“旅游 + 健康” 新花样
如果说“口岸 — 园区” 是基础,那跨境电商就是让合作 “活起来” 的关键 —— 尤其是 “旅游 + 跨境电商 + 健康产业” 的联动,简直是把三方需求捏到了一起。
先看游客的体验:以后中国游客去朝鲜旅游,买了高丽人参、安宫牛黄丸、手工艺品,不用扛着回国,直接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跨境快递回来;要是朝鲜的二维码支付能和中国手机联通,更不用兑换一大堆现金,扫码就能买,消费门槛一下子就降下来了。
更重要的是,朝鲜已经有了“底气”—— 当地已经有几十个电商平台,覆盖日常消费、特色产品、本地服务,形成了初步的电商生态。游客买的东西,能直接通过跨境电商对接跨境物流,不用走额外的繁琐流程。反过来,中国的小家电、日用品,也能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入朝鲜的电商平台和社区商店,解决当地家庭的实际需求。
而真正的“大招”,是正在建设的中朝俄跨境电商平台。
这个平台一建成,就能打破传统边境电商的地域限制—— 把中国的市场、俄罗斯的物流、朝鲜的特色资源串起来。疫情后大家都更关注健康,而朝鲜恰好有天然优势:绿色无污染的环境里种出的高丽人参(参龄长、有效成分高)、保留传统配方的保健品,都是现在市场上的 “香饽饽”。
通过这个平台,这些产品还能“按需加工”:高丽人参可以做成即食饮片、人参茶、人参糖,满足中国人 “方便补身体” 的需求;保健品能改成口服液、片剂,降低服用门槛,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。加工好的产品走 “小件快通”,几天就能送到消费者手里,真正让朝鲜的 “健康好物” 走出国门。
不止眼前:绿色发展 + 长远保障,合作才能走得稳
中朝合作不只想“赚快钱”,更要走得远。
绿色低碳是绕不开的话题:中方会帮朝鲜建绿色园区,分享污染治理技术,避免走“先污染后治理” 的老路。资源加工也不再是 “卖原材料”—— 朝鲜有丰富的矿产,用中方的深加工技术,能变成合金、建材,附加值一下子就上去了,相当于帮朝鲜建自己的资源产业链。
当然,这一切都需要“政策托底”:高层共识给了政治保障,中朝共同开发共同管理委员会能解决园区运营的具体问题,铁路货运重启,公路货运恢复,“通道” 先通了,项目才能跟着上。
不过也要客观说:具体项目的节奏,还会受国内审批、国际制裁合规等因素影响,不会一蹴而就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中朝经济合作已经有了清晰的“路线图”。
以后我们可能会看到:跨境电商的小包裹在三国间顺畅流通,罗先园区的机器嗡嗡运转,朝鲜的农产品、海产品通过中方技术,端上中国家庭的餐桌…… 这场合作不再是 “规划”,而是会变成流淌在两国间的 “经济暖流”。
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北京亮相,或许正是在为这份“暖流” 按下 “启动键”。